11月26日,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晓艳在问诊病人。新京报记者 王嘉宁 摄


“我希望被医生如何对待,就会如何去对待我的患者。”这是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张晓艳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作为一名大夫,换位思考是她的习惯,从业多年,对每一位经手的患者无不温柔关怀。

  

而作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北京榜样,她牵挂着“够不到”大城市优质医疗资源的偏远地区居民,组织了几百位专家前往基层问诊,还积极推动相关制度完善,促进医疗服务变得更加“可及”。


不“三言两语”打发病人


11月26日上午,在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2诊室,一位68岁的老先生坐在了张晓艳面前。这位患者68岁,患有银屑病(俗称“牛皮癣”)十多年,病情较重。张晓艳问诊完后,得知患者家住山西晋城市,来北京路上要花一天一夜。

  

因为医院皮肤科暂时没有住院病床,担心患者病情受到耽误,又考虑到患者经济负担,张晓艳建议患者先在家附近的医院治疗。为了确保疗效,她决定拿出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案,让患者带回老家医院。

  

“我看您身上皮疹挺多的,您能不能在那儿做光疗?我告诉您做什么,您在家附近就能做。”看到患者面露迷茫,张晓艳贴心地拿出一张纸:“我给您写上,您在那做两三次。” 之后,张晓艳继续向患者“科普”,银屑病并不光是“皮毛”的疾病,而涉及一个人的遗传、代谢、免疫等多方面,想要治好,综合治疗不可或缺。此外,银屑病患者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她提醒患者一定要注意。

  

患者似乎仍不大懂,只关心自己到底该吃什么药,这让张晓艳有些哭笑不得。“没开呢,要给您做完综合检查再开,这不是看一次就完了,也不是一个药从头吃到尾就能好。我得跟您说明白这个病是怎么回事儿,您一定要记住呀,不然白说啦。”

  

在北京的三甲大医院,人满为患是常态,大夫的诊室外往往排成长龙。“僧多粥少”,忙碌的大夫们有时难免惜字如金,但在张晓艳的诊室,患者或许受限于文化水平听不太懂,但一定不会抱怨被大夫三言两语“打发”了,事实上,这位大夫对自己的患者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除了查体看病,她还关心患者住哪儿、吃饭了没有、今年有没有做体检,又要叮嘱患者不要乱吃药、下次来医院看病检查报告一定全带上。

  

不过,这种关怀有时候也会受挫,在开完检查项目后,张晓艳吩咐助手教老先生下载医院的APP,以便把出不来的检查结果传给他,省得他为此再跑北京一趟,然而患者没有微信,甚至没有手机。

  

倡议专家们主动前往偏远山区“问诊”

  

对张晓艳来说,接诊这样的患者是常有的事儿了。他们往往来自全国各地,辗转多处治疗不见起色,最后一头扎进北京,希望能有个好结果。他们中的很多人经济条件不好,有的出了火车站,背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直接来医院看病,有的文化程度不高,就算来了北京,也不知道该去哪家医院、看哪一科、挂哪个大夫的号。

  

几年前,张晓艳的一位同事因故不能出诊,为了不让挂号的患者无处可去,张晓艳主动将这部分患者“揽”了过去,结果一天下来,张晓艳看了189个病人。这一天给她带来巨大的触动,虽然平时的出诊也有所感触,但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的患者之多,让张晓艳心酸又无奈。

  

“这样下去不可能长久的,大医院装不下所有的病人,病人要跑这么远来大城市看病,经济成本太高了。”有感于此,张晓艳倡议有意愿的专家们集结起来,主动前往偏远地区为当地居民问诊,由于这一倡议,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诞生了。

  

志愿团成立于2015年,同一年,张晓艳就和来自北京协和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北医三院等三甲医院的专家们走进贫困地区开展义诊、会诊、培训等公益性工作。在之后的数年中,这支由高端医疗专家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伍相继进入河北、山西、黑龙江、四川、西藏、广西、江西、河南等省份的贫困地区,为当地提供力所能及的专业帮助。目前,这支队伍已有900多名专家加入,为上万名基层贫困患者提供服务。

  

自费前往香港调研院前急救

  

除了是知名医学专家、北京榜样,张晓艳还是一名北京市人大代表,这几重身份叠加起来,让她觉得更有必要将基层的问题研究清楚,并提出专业性建议。对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患者看病难的问题,除了倡议成立支援服务团队,她还以人大代表的身份提出建议,希望医疗服务价格得到合理调整,在薪酬、职业发展等多个方面,对社区医生给予鼓励和支持,同时开展培训,在留住人的同时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作为大夫,张晓艳比其他人更能感受到老龄化程度的加重与老年人医疗保障的迫切,这一问题也促使她在日常问诊中更多地关心患者的情况与需求,并向同行和相关政府工作人员了解现状,最终,推进医养结合也成为了张晓艳的代表建议之一。

  

明年,她还打算就院前急救提交自己的建议。

  

今年1月,张晓艳的母亲在家门口倒下,接到消息的张晓艳正堵在东南四环,她赶紧拨打120电话,得到的回复是没车,打给999也是同样的结果。家离医院仅一街之隔,然而没有救护车。最终,张晓艳只能拜托自己的学生带上简单的设备赶到家中对老人进行急救,当时老人的血压已经超过190。

  

“我是大夫,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自己搞定,但如果是普通家庭呢?老人还能留住吗?”越想越坐不住,张晓艳开始了自主调研,自费前往香港向当地消防局(负责院前急救工作)了解他们的工作模式,回到北京之后,也一口气考察了多个急救站点。

  

这一番折腾,光是机票酒店就花了近万元,张晓艳并没有放在心上。前期,她提出的加强基层医护人员薪酬待遇、推进医养结合等建议都取得进展,她希望自己的调研也能为院前急救的完善贡献出力量。目前,她已开始整理相关素材,打算在明年两会上提出。

  

新京报记者 戴轩 摄影记者 王嘉宁

编辑 王中新 见习编辑 吕银玲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