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屠呦呦及其团队宣布,经过多年研究,“青蒿素抗药性”等研究有了新突破。同时,这一成果也使“抗药性”再次走进大众视野。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何忠芳介绍,抗药性又称耐药性,是生物(尤指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等药物产生的耐受和抵抗能力。抗药性的产生使正常剂量的药物不再发挥应有的杀菌效果,甚至使药物完全无效,从而给疾病的治疗造成困难,并容易使疾病蔓延。


未来医疗的一个重大挑战


抗生素类药物曾是人类对抗诸多疾病的一个“秘密武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一系列抗生素的发现,人类寿命得以大大提高。然而,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因为细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抗生素也逐渐走下“神坛”,成为未来医疗卫生领域的一个重大挑战。


事实上,早在2015年12月,屠呦呦就曾在她的获奖演说中特别指出,在东南亚的大湄公河流域,青蒿素的抗药性已经产生,这种原本治疗疟疾的特效药正面临失效的潜在危险。有专家也曾表示,由于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一些常见的病原体正在变成所谓的“超级细菌”。一旦抗生素失效,人们的生活将充满危险——耳部感染可能会引起耳聋,轻微的擦伤有可能带来死亡。


院内感染更易滋生耐药菌


很多耐药性的产生是微生物基因突变造成的,耐药性变异一旦产生,就可以遗传给后代,并可以转移给原来没有耐药性的敏感菌,使耐药菌逐年增加。


“院内或ICU治疗的过程中,细菌更容易产生耐药性。”何忠芳表示,由于患者在ICU中受到的各种侵入性操作较多,患者的许多防护屏障被打开,例如:气管被切开、各种插管等都在增加细菌侵入的机会,且重症患者的自身抵抗力差,免疫力下降,细菌更易侵入。在治疗过程中,人体的免疫力会发生作用,产生耐药性。


此外,长期抗感染治疗也容易产生耐药性。药物在正常情况下,可以通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菌体内发挥杀菌作用,但由于细菌反抗,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药物很难进入体内,因此药效下降。


减少耐药菌,合理用药是关键


何忠芳提醒,判断患者是否产生耐药性要有一个综合评估的过程,在其他因素考虑充足的情况下,可从患者身上取血液、尿液等标本,并进行细菌培养、药敏实验,从而判断患者是否产生耐药性。


对如何减少耐药菌产生的问题,何忠芳特别强调,合理用药是关键!


何忠芳建议,应严格按照抗生素的抗菌谱选用药物,必要时要先进行药物敏感试验;在接触抗生素药物时,应按时按量服用,使体内药物始终维持在合理浓度,以求彻底杀灭病原菌且尽量减少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必要时进行治疗药物监测检查;不滥用抗生素,尤其是广谱抗生素等。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编辑 岳清秀 图片来源 资料图片 校对 危卓